导航
仙湖“清道夫”泛滥?园方回应:未挤压本土鱼类,将加强监测 2025-10-21 记者:伊宵鸿 冯艺菲 来源:深圳晚报

“今天去仙湖植物园散步,路过仙湖时,看到好多‘清道夫’!”近日,有网友通过《问政深圳》小程序报料“仙湖植物园清道夫越来越多”,并在社交平台发帖曝光,引发公众关注。从其拍摄的图片可见,数十条黑褐色的“清道夫”在仙湖水中游动,不少网友跟帖担忧这类外来物种清理难度大,且会捕食本土鱼虾及鱼卵,对本土水域生态平衡构成威胁。


图片

网友发帖爆料截图


仙湖植物园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做出了回应:目前清道夫尚未对本土鱼类资源造成挤压,水域生物多样性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,而园区也将继续加强管辖范围内水生动植物的监测。




现场直击

“清道夫”确实不少


仙湖作为仙湖植物园的核心水域,由梧桐山泉汇流谷底而成,面积约13.8公顷,串联多个景观池塘,是园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。记者沿着仙湖水岸行走观察时发现,浅水区有成群黄褐色鱼类游动,每隔数米便可见到“清道夫”的活动踪迹,它们穿梭于青草旁、石缝间,体长从10余厘米至40厘米不等,体态肥硕、布满黑色斑点,游动时紧贴湖底,遇惊扰便迅速潜入深水区。


图片

仙湖水岸边罗非鱼成群结队。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摄


“目前仙湖水域已发现两种外来入侵鱼类,黑褐色的是清道夫,黄褐色的则是罗非鱼。”仙湖植物园安全保卫部部长解冬介绍,清道夫其实是一种鲇鱼,原产于南美洲,以鱼类粪便、藻类、腐殖质及其他鱼类鱼卵为食,因适应能力强、食性杂,早年作为“清洁鱼”和观赏鱼被水族馆引入;罗非鱼学名非洲鲫,最初同样因观赏用途引入,后经人为放生流入自然水域。


图片

清道夫(资料图)



溯源追因

人为弃养形成“入侵链条”


“清道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在仙湖,如今也是南方各大水域的‘常客’,一直都是生态治理的难题,包括数量繁多的罗非鱼也是如此,极容易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。”解冬表示,这可能与罗非鱼与清道夫有着相似的繁殖方式分不开,它们通过口孵鱼卵或者幼体群居习性自我保护,存活率较高。


“自然水域中清道夫的扩散,人为弃养是主要诱因。”解冬指出,清道夫在深圳水域几乎无自然天敌,且适应能力极强,即便极端环境也能存活,加之繁殖力旺盛、幼鱼成活率高,导致其数量易快速增长。不过据园区监测数据显示,目前清道夫尚未对本土鱼类资源造成挤压,水域生物多样性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。


据介绍,2023年底枯水季及2024年4至6月丰水季,仙湖植物园两次对仙湖鱼类资源采样调查,共发现8科25种鱼类,其中鲤科占比最高(12种),其次为慈鲷科(5种),花鳉科2种,鲿科、骨甲鲶科等5科各1种。“两次采样均未发现清道夫聚集现象。”


解冬表示,为科学应对外来物种影响,仙湖植物园多次开展“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”,以科学方式了解不同鱼类的时空动态规律,掌握外来入侵鱼类对水生环境、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,为完善水生植物区管理和仙湖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。在仙湖重点水域,园区采取设置生态隔离网、定向捕捞等科学防控手段,遏制“清道夫”繁殖扩散,对本地水生态的破坏,促进水体生态平衡。


图片

仙湖植物园工作人员放置地笼捕捉鱼类样本。园区供图


仙湖植物园还加强日常安保巡逻,并通过设置警示牌、科普宣传和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,引导市民关注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。


图片

解冬表示园区多地设立“禁止放生”警示牌。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摄


图片

仙湖植物园不定期举办“外来物种入侵”科普绘画展。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摄


解冬表示,与多年前相比,园区已未再捕捞到丝足鲈等难以适应深圳亚热带水温的逃逸鱼种,而此前在仙湖常见的另一外来物种巴西龟,目前通过动态管控数量显著减少,湖区内已难觅踪迹。“我们会继续加强日常监测和动态管控。”解冬表示。



破局之道

从科学防控到全民守护


“清道夫的入侵路径,本质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缩影,也是深圳外来物种扩散的典型案例。”业内人士指出,货物邮件隐匿入境、虚报品名蒙混入境、认知不足无意引入、“异宠”热潮下非法入境等,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渠道。据统计,我国目前外来入侵生物已达660种,其中广东省超过200种;20世纪90年代以来,新入侵物种达100多种,平均每年新增4至5种。


作为边境口岸城市,深圳进出口贸易频繁,外来物种防控压力尤其突出。植物界的薇甘菊、五爪金龙、猪笼草,动物界的红火蚁、红耳龟、非洲大蜗牛等,均是当地常见的入侵物种。其中,薇甘菊原产南美和中美洲,1984年在深圳被发现,经农产品运输、园林交流等途径扩散,如今已覆盖珠江三角洲大片区域,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;五爪金龙侵占性强,1912年在香港大量繁殖后,蔓延至华南多地;红火蚁2005年首次现身深圳,疑通过进境苗木、集装箱无意带入;红耳龟则于上世纪80年代作为观赏龟引入,因放生进入野外。


图片

薇甘菊。园区供图


图片

五爪金龙。园区供图


图片

红火蚁。园区供图


图片

红耳龟。园区供图


“放生或弃养外来物种并非善举,而是可能触犯法律、破坏生态的行为。”深圳市法学会理事、广东中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潘翔表示,根据《生物安全法》,擅自引进、释放、丢弃外来物种,监管部门可责令限期捕回,最高罚款25万元;《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》亦明令禁止此类行为,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构成“非法引进、释放、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”。他建议从法律层面“疏堵结合”:一方面以处罚遏制违法行为,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、提供合法处置方案,疏导公众放生需求与宠物弃养困境,呼吁公民树立生物安全意识,做到“不随意引进、不随意放生、不随意弃养”。


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就像一张精密的网,每一个物种都是其中的节点。“外来物种的入侵,就是在破坏这张网的平衡。而守护生物多样性,其实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。”仙湖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呼吁市民群众不参与放生活动,避免将非本地物种放生至自然环境中;发现非法引入外来物种的行为,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;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外来物种监测和清除活动;此外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,了解外来物种防控的科学知识,增强生态保护意识。



评论:以敬畏之心,守生态之衡

仙湖水域中的“清道夫”,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一面“镜子”,照见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的复杂性,更折射出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深层逻辑。从被当作“清洁鱼”引入,到因弃养、放生沦为生态隐患,“清道夫”的命运转折,本质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偏差——既忽视了外来物种对本土生态的潜在冲击,也误将“放生”等同于“善举”,最终让善意酿成生态风险。


生态系统的平衡,是亿万年演化形成的精密秩序,每一个本土物种都是链条上的关键一环,外来物种的贸然介入,如同在精密仪器中塞进异物,轻则打破局部平衡,重则引发连锁反应,甚至导致本土物种灭绝、生态链断裂。仙湖植物园对“清道夫”的科学监测与防控,既展现了专业机构的责任担当,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:应对外来物种入侵,既需“科学之手”精准施策,更需“全民之责”筑牢防线。


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,外来物种入侵已不再是遥远的生态议题,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命题。一只被弃养的“异宠”、一次随意的放生、一件未经检疫的入境货物,都可能成为入侵链条的起点。法律的“刚性约束”划定了行为红线,科普的“柔性引导”唤醒了责任意识,但真正的防线始终在每个人的心中。唯有摒弃“人类中心主义”的傲慢,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,以理性之举守护生态,才能避免“好心办坏事”的尴尬,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
仙湖的水波里,不仅游动着“清道夫”,更映照出生态保护的长远命题。守护生物多样性,从来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,而是每个公民的必修课。当“不随意放生”成为共识,当“生态安全”融入日常,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片水域、每一寸土地,让生态的网络始终坚韧,让自然的平衡一直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