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地吐痰,乱刻乱画,随地大小便,说它们是中国游客的“专利”,是不是有点过分?然而,无论如何,走出国门,代表国人,一言一行难免要受到监督。在讨论到“国人形象”这个议题时,观众现场诉苦——有些时候,人在囧途,哪怕是想要“文明”也没办法去做到“文明”呐!
就在不久前,有一部名为《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》的法规横空出世,游客一旦“不文明”,后果将不仅仅是会影响到下一次出游。
是的,个人征信系统!“黑名单”啊~那些扰乱公共交通工具,违反旅游目的地风俗,损毁文物古迹等等万夫所指的现象将会被统统收录!那么,开篇提到的那些万般无奈下的“不文明”可如何是好?冤不冤?
潘翔律师说:这一“记录”建立在对“违法”行为的前提下,有乘客“机闹”时,有《民用航空安全保护条例》的惩罚,有游客损毁文物时,则有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的处罚。
作为媒体人的卓越兄则不以为然,他说,当“有法而无罚”时,对“不文明”惩罚的效果是难以体现的,最好的办法是借鉴史上最狠刑罚之一的——“鞭刑”。
不过,归根究底地说中国游客是“不文明”之代表,除了国人自身问题外,与之联动的旅行社,景区,包括媒体,是否也要对这话负责?
进一步讲,“文明游客”是不是要“从我做起”呢?
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国外风俗各异,千万别一不小心被人刻板主义地误解成“不文明的中国游客”哦~
Tips:
行走欧美,付小费最好是纸币,硬币很可能被当做对服务员的不尊重。
相机闪光灯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会对纤维质地的文物造成危害,浏览博物馆珍贵文物时,一般会有明显的“禁止拍照”标识。
在伊斯兰国家,应避免对当地妇女直视,也不可对其进行拍摄。而女游客最好自备头巾,保障自身安全。
最后,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各方准备可是万万不能缺少的。旅行的意义对于准备接受心灵洗礼的人来说,不是走马观花,不是“上车睡觉”,不是代购“扫货”。电台主持人杨莹建言,每一个人出游再回来是为了纠正自己的坐标,当你看到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,你就会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一个生活方式,多出去走走看看,你会坚定你的选择。
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,从媒体到法规,再到个人坐标的定位,也愿“礼仪之邦”能名实相副,形象符合。